查看原文
其他

令我反感的远不是她的丑陋,而是她所戴的漂亮面具

维罗听涛2
2024-10-01

The following article is from 千字文华 Author 千字君

原创作品经授权转载自 l 公众号“千字文华”
ID l qzwh15
文 l 先知书店
未经授权禁止转载
致敬网易丨杜绝像野火一样的仇恨
点击图片 即可阅读 👆


好的环境和制度,可以放大人性中的善。坏的环境,会摧毁掉人性中的善良天使。


非黑即白的思维,风险何在?


小时候,父母教育我们要“多向好人学习”“小心提防坏人”,似乎世间的人都像戏台上的脸谱一样,全是黑白分明,要么是“好人”,要么是“坏人”。

上学后,老师教导我们要“助人为乐,做好人好事”,甚至要舍己为人,似乎只要有一丁点为自己好,都是不道德的。

影视剧中,人物的形象也像戏台上的脸谱一样忠奸立辨:好人总是高大英俊、正义凛然、舍己为人;坏人总是丑陋猥琐、自私自利、阴险歹毒。


这样的观念几乎溶进了血液,以至于当我们初识剧中人物时,总会习惯性地先问一句:“这是好人?还是坏人?”

随着年龄的增长、阅历的增加,我们发现了成人世界的撕裂:有人总喜欢说着很漂亮的话、做着不光彩的事,却丝毫不觉得有何不妥。

相反,在安全感和是非观遭遇重大考验的时代,往往是那些被污蔑为“坏人”的,却坚守了最基本的正义和良知。

于是,岳不群这种看似圣人、实乃伪君子的大奸大恶之徒,可以招摇撞骗、风光无限;而乔峰这种被名门正派污蔑成“坏蛋”的英雄,却要遭世人唾弃,甚至死无全尸。



损人利己不符合道德

舍己为人不符合人性



人,可以被粗暴地划分为“好人”或“坏人”吗?

千百年来的历史经验则告诉我们:

1. 自古以来,人性基本都没什么变化,善和恶共存于人性之中。

2. 人类天生就有自利的倾向,舍己为人和损人利己都是不可取的、不可长久的,唯有为了利己而利他的合作共赢,方能够带来长治久安。

3. 好的环境,比如,遵守契约的共同底线、自由的市场、良善的公共制度等等,都可以放大人性中的善,让人参与到社会协作之中,最终在事实上促进了人们的互爱和互助。

4. 坏的甚至是恶的环境,不仅会助长人性之恶,还会摧毁掉人性中的善良天使。在这种环境下,普通人即便作恶,也常常不自知、不自省。 

点击图片 即可阅读 👆

阿伦特笔下的那个艾希曼,曾经肆无忌惮地屠杀了数百万犹太人,但当他站在历史的审判席,却以“奉命作恶,罪不在我”的借口为自己开脱。

我们应该承认,确实有极少数道德高尚,不追求私利的人,但这毕竟是极少数。如果以这些人为标杆,去鼓励,乃至强制人们做“好人”,则是无视人性的基本常识,并以强制的方式对人性进行改造的一项“伟大实验”。

这种意图“造就新人”的运动,不仅妄想,而且残忍。因为它试图彻底除掉人性固有的自利(包括将那些“不高尚”的人彻底消灭)。历史事实一再告诉我们:“那些把人间带往地狱的悲剧,往往源自想把人间改造成天国的美好愿望”,然而“人性亘古不变,人性不可算计”。

邪恶盛行的唯一条件,是善良者的集体沉默(点击阅读)


回归善的本质

通过利他而自利



人性不可改造,因此,自我演化而非理性构建的秩序尤为重要。亚当·斯密说,人类天生就是自利的,他们可以通过交换达成。可见,人类是最懂得合作和交换的,市场上的人们恰恰是以自利为目的,基于平等、自愿原则进行交换,最终促成互通有无、各尽其能的共赢,甚至多赢局面,从而产生了稳固的契约关系——这就是亚当·斯密所说的“看不见的手”(可参阅斯密著《国富论》)。


越是尊重人性的制度,越是鼓励人们协作共赢,越能使商业文明枝繁叶茂,结果常常是社会越来越繁荣稳定,越来越文明。正如孟德斯鸠那句“有商业的地方,就有自由、美德和法治”。

一个人只有先爱自己、爱亲人,才可能把这种爱推己及人。蒋勋说,当道德变成一种表演,就是作假,就会变成各种形态的演出,就会让最没有道德的人变成最有道德的人,语言和行为开始分离。

一个人如果连自己和亲人都不爱,却一味地专门利人,很可能是精致的利己钻营者。历史也一再证明:这种反人性的表演一旦被树为标杆,不仅无法提升人们的道德自觉,反而会成为道德沦丧的推手。

悼念胡友平,是为了抵挡一种恶(点击阅读)

当遭遇森林火灾,我们最同情的对象依次是:自己、他人、猴子、蚂蚁、树木......自利是生物的天性,是我们得以存活、繁衍的依据。(亚当斯密《道德情操论》

可见,与其纠结好人坏人,不如先做正常人;与其不切实际地改造人性,不如追求弃恶扬善的环境和制度。











原创不易,感谢有你!点个「在看」,不怕走散

请三观一致的读友,扫码加维罗新号



继续滑动看下一个
维罗听涛2
向上滑动看下一个

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

文章有问题?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